弘治皇帝想到的人选,就是吏部尚书马文升。
马文升在成化四年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,在西北边境连战连捷,颇有战绩。
成化十一年还代王越为总制,协调延绥、宁夏、甘肃三边军务。
成化十二年又奔赴辽东,整饬蓟门至辽东边备。
可以说,马文升绝对能够胜任。
也可以说,实在是没有人了。毕竟,马文升已经是七十二岁高龄了。
刘健对于弘治皇帝提议马文升,自然是没有意见的。因为他也觉得从目前来看,马文升是最佳人选。
皇上和首辅都觉得马文升合适。李东阳和谢迁也没什么话可说的。
李东阳内心的最佳人选是兵部尚书刘大夏。刘大夏统领过两广军务。虽然任期很短,但是取得了卓越的成绩。这才回京接替马文升,担任兵部尚书。
但是刘大夏身为兵部尚书,事务繁忙,根本脱不开身。因此李东阳并没有提出异议,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朱厚照在旁边静静地听着。弘治皇帝、刘健先后认为马文升是不二人选,而李东阳和谢迁没有提出异议,他不由地笑了,而且笑出了声。
作为一个来自现代的精通明史之人,朱厚照知道,马文升虽然能力很强,可是身子骨根本就经不起折腾。
关键是朱厚照知道,历史上接替史琳的,另有其人。
不仅弘治皇帝,就连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三人也听到了朱厚照的笑声。
一向对人温柔的弘治皇帝不由地皱起了眉头,怒问道:“你笑什么?我们正在研究国家大事。你却在旁边笑,这成何体统!”
朱厚照这才发现自己失态了,连忙说道:“父皇息怒。儿臣只是觉得您和三位大人敲定的吏部尚书马文升马大人。能力绝对没有问题,可是年岁已大,而且身体还不好,让他挂帅,只能让事态恶化。还是另选他人吧。”
一个九岁的孩童竟然提出质疑。虽然朱厚照是自己的儿子,弘治皇帝脾气很好,脸上依旧是挂不住了,呵斥道:“你竟然敢质疑朕的决定。真是狂妄至极。大人商量的事情,你懂什么。”
刘健听了朱厚照的话,也是非常不舒服。作为内阁首辅这么多年,刘健处理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。朝廷内外对内阁三人的评价是“刘公断、李公谋、谢公尤侃侃”。
因此,刘健有善断的本事,这可不是浪得虚名的。如果是别人质疑自己,脾气暴躁的刘健早就怼过去了。
可是,质疑自己的是当朝太子,一个十岁的孩童,刘健自然是不能和他一般见识的。
他见弘治皇帝发火了,就劝道:“皇上息怒。太子十分聪明。既然质疑此事,最起码说明他思考了这个问题,不可能凭空乱说的。老臣以为,不妨让太子继续把话说完。殿下,既然您觉得马文升马大人不合适,那么谁合适呢?”
刘健的意思是,用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你既然质疑我们的决定,那就拿出你的合适人选。如果你没有合适人选,那你就是在瞎说。